都是一些碎片化的感受,随笔记录,没有多少干货,但希望能带来一些触动。01 操作手册
接到新工作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找来之前的方案,然后直接拷贝。大脑中想的是:当初做的人,肯定考虑了很多因素,肯定比自己从头开始来得好。等到自己去做项目时,就会发现:很多时候,都是受困于限制条件后的妥协;很多做法,都是临时性的随机应变。总结里没有情景,只有结果;没有思考,只有感慨。——有人肯定会问,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?便宜了他人?——答复是,不是说给你听的,是说给负责你的人听的。——你可能又会问了,我哪里有时间啊?完成工作都来不及。02 假制约
但是,这些都是静态的思考逻辑。如果我们换个思路,那可能制约就迎刃而解了:· 如果电脑慢,那就去买个好的;
· 如果时间不够,就想方设法借力(甚至可以在淘宝上找人帮忙);
· 如果不会,那就去抱佛脚,读书阶段写论文做汇报,不都是几晚上速成的吗?
真正的制约,是让人睡不着的决策,比如选择,比如价值观。03 价值观
在大多数场景下,我会表现得尽量礼貌,但对一个人,我永远是冷处理。前段时间,他突然微信我,说自己认识谁谁谁,靠着做某个生意,在成都买了好几套房,问我有兴趣认识吗。如果是换个人,我可能还会礼貌说「没时间」,可因为是他,我不想走太多接触。原因无他,在之前的交往中,他喜欢各种取巧。这些都帮助了他的绩点,也帮助了他找到工作。读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我有点作。成年人不都是利益至上吗?但是,自己这么努力的工作,不就是希望能有一点选择权吗?至少,跟这种价值观不同的人,划清界限。04 疲惫区
疲惫区的可怕之处是:你有动力,但是力不从心。于是动力逐渐降格,变成了差不多就行。一旦变成差不多先生(小姐),做事就是以完成为导向。这个状态不舒适、不开心,就像阳痿,欲望很强,但萎靡不振。05 不是什么
刚开始觉得有点绕,为什么要这么操作。但实践一下后,马上就get到它的好处了。· 不是什么:不是涨僵尸粉,不是在微博外的其他平台,不是总量是净增加。你看,在梳理「不是什么」时,自己对于「是什么」有了更清晰的理解。所以,下次在思考时,不妨让自己写三个「不是什么」。
- 工作多年后的感受01 -